[PR]上記の広告は3ヶ月以上新規記事投稿のないブログに表示されています。新しい記事を書く事で広告が消えます。
美國1分鐘原版
英國版,內容一樣,係把聲唔同左
香港版,林寄韻唱(後尾去左新城做DJ)
南韓版,得30秒...(應該啦,老笠左我地
菲律賓版,但居然係唱英文??
哥倫比亞版
秘魯版
阿根廷,巴西版
p.s.但係我就搵唔到歐洲版本.....有邊位巴打可以搵到? thx
88年全盛期Look Sharp的promo shot,還是相當年青...
瑞典國寶Roxette潛伏多時,終於再次出山了!!!!!女主音Marie Fredriksson因為04年被證實患上腦腫瘤而要暫停所有活動,包括連帶當時樂隊20週年的活動也要取消,在當時我收到這個不幸的消息還真是失落了一陣子,因為她的病很嚴重,看樣子Roxette應該是散band的了;但可幸的是Marie最終能夠戰勝病魔,而且復元得相當快,在今年5月的時候Marie跟拍檔Per Gessle還發出了一篇Statement:
(By Roxette offical web site)
"We are thrilled to finally be able to attend 'Night of the Proms'. It's gonna be the first time we share a live stage together since 2001 and it certainly feels most exciting to do so in front of the huge 'Night of the Proms' audience. We look forward to performing some of our greatest hits and working together with the big Night of the Proms orchestra, which should fit our music very well."
聽聞下年2010年還有Roxette自01年以來的全新大碟....great
來香港吧,Roxette!!! 我可是Listen to your heart的忠實歌迷啊~~~~~~ \m/
自問die hard 80's metal fans既各位不妨玩下.
1. "Bang that head that dosen't bang"出自:
a. Slayer
b. Metallica
c. Megadeth
d. Anthrax
2. Metallica "The Call of Ktulu"曲名來自以下邊位小說家:
a. H. P. Lovecraft
b. Ernest Hemingway
c. Joel McIver
d. Laurie Halse Anderson
3. "In Moshing We Trust"出自:
a. Death Angel
b. Testament
c. Anthrax
d. Annihilator
4. "Veni, Vidi, Vinci"(拉丁語,即英文的"We came, we see, we conquerd")出自:
a. Queensryche
b. Roit
c. Dokken
d. Statetrooper
5. "Run Silent Run Deep"出自:
a. Iron Maiden
b. Diamond Head
c. Def Leppard
d. Raven
6. "On the wings of an eagle"出自:
a. Raven
b. Iron Maiden
c. Saxon
d. Angel Witch
7. "Death to false metal"出自:
a. Manowar
b. Judas Priest
c. Paradox
d. Angent Steel
8. Iron Maiden有那一首樂曲取材自英國詩人Samuel Taylor Coleridge的作品:
a. Forst at Midnight
b. The Rime of The Ancient Mariner
c. Smokes in the sun-thaw
d. When the Soul seeks to hear
9. "Over the edge, take the first step"出自:
a. Acid Reign
b. Artillery
c. T.T. Quick
d. D.R.I.
10. Exodus的樂曲"And then there were none"出自以下那位小說家:
a. Peter Criss
b. Agatha Christie
c. Stephen King
d. Tom Clancy
11. "Gypsies, tramps and sleaze"出自:
a. Bonfire
b. White Lion
c. Britney Fox
d. Faster Pussycat
12. "Just when you thought it was safe to go out"出自:
a. If Only
b. Mono
c. Witch
d. Blonde on Blonde
13. "The Downfall of a Civilization"出自:
a. Sodom
b. Voivod
c. Celtic Frost
d. Kix
14. "We aim to change HM... to bring it back down to earth"出自:
a. Dio
b. T.T. Quick
c. Holy Terror
d. Maniac Thrust
15. "Red Rum"出自:
a. Lizzy Borden
b. China
c. Tone Norum
d. Reckless
16. "Glam, slam, king of noise"出自:
a. Ratt
b. Poison
c. Bon Jovi
d. Keel
17. "Point of no return"出自:
a. Kansas
b. Genesis
c. Asia
d. GTR
18. "Come bang with the gang"出自:
a. Heart
b. Osiris
c. Autograph
d. Pandemonium
19. "The first in rock, the last in line"出自:
a. Bash
b. Dio
c. Rainbow
d. Accept
20. "From the fire to the streets"出自:
a. Overkill
b. Forbidden
c. Turbo
d. Kick Axe
全中的人,小弟有一張Lacrimosa 2009年的新碟一隻作小小的獎品,呵呵~
The Age Of Innocence (1993)
看完星空奇遇記(Star Trek),當銀幕出現Spock的母親,即是雲露娜維達(Winona Ryder)出現的一幕,還真的看得我有點感觸,畢竟這是她高買被捕之後的第一套"似樣"的大作啊...(雖然還只是一個閒角...)回想維達姐在90年代紅得發紫的風光,跟現在相比,實在是....唉.這套93年維達姐的其中一套成名作The Age of Innocence(港譯"純真年代"),就是我還是小學當年跟哥哥及他的朋友一起入戲院看的她的第一套片,也是我第一次對這位當年只有22歲,予人一種清新脫俗,充滿氣質而且漂亮得恍如不食人間煙火的美女有著深刻印象(起啖?呵呵),一直到了今天,我依然記得......
這套戲的重點,雖然是集中在丹尼爾路易斯(Daniel Day-Lewis)和米雪菲花(Michelle Pfeiffer)的感情戲上,但我覺得雲露娜維達演的May(主角的未婚妻)卻比起主線角色還要起眼,在故事初頭既要演繹出一種順得人意,如沐春風的未婚妻,也要在故事後段演繹出一種雖然知道丈夫真心相愛的人居然是自己表姐但又不能表露內心不安(不滿)的矛盾心情,其實是非常考驗演員演技,還有演員本身有多了解角色.但年紀輕輕的維達姐在戲中表現卻是駕輕就熟,無論是戲中質問丈夫一幕,還是到最後不忍丈夫離去傷心流淚的一下,完全不像是一個22歲的女子應有的淡定!
不過,我看見很多的網評,很多都集中在兩位主角身上,頂多就是對導演馬田史高西斯(Martin Scorsese)的無懈可擊編劇拍爛手掌,但卻是鮮有對維達姐大加讚賞,而維達姐當年在純真年代的出色演出也讓她第一次獲提名奧斯卡,但可惜以些微之差敗在鋼琴別戀(The Piano)童星安娜柏昆(Anna Paquin,即X-Men中演羅剎的那位)而失掉最佳女配角寶座,誠為可惜...(但安慰的是,當年的時代雜誌(Time)評選純真年代為93年十大最佳電影之首)
好久沒有再一次回顧小時侯看電影的樂趣了.接下來,我打算再寫多一點,也想寫得深入一點關於90年代的電影,雖然80年代的音樂對我來說是無與論比,但電影的發展卻是90年代才進入黃金期,尤其是深度.
不過,接下來,先要完成維達姐的full discography才行,維達可是小弟的童年偶像呢~hehe =)
美國有Michael Jackson發起的"We're The World",也有一眾金屬樂隊發起的"Hear N' Aid",但原來德國在91年,即統一後翌年也有一個籌募性質的大合唱-------就是由Doro發起的"Let Love Conquer The World".
這一張charity性質的臨時project,雖然籌募能力有限,但對於德國metal scene來說,可以說是另有一種深層意義:象徵團結.Project成員由hard rock至thrash metal,由男至女,由東至西,不分你我,為的,都是因為看見自己祖國能夠統一!日耳曼人就是有這種熱誠及氣魄...
怪不得German Metal這個名字都為金屬樂迷津津樂道.
不過這些熱血的charity metal project,在踏入90年代之後就不再復見,"Let Love Conquer The World"可以說是最後一個了...就算是正統金屬復興的早些年頭,也不見得那些樂隊會再搞一次這些性質的大project.看來,還是80年代的樂隊比較懂得人情世故.
參與樂隊(連solo樂手所屬樂隊在內):
AXEL RUDI PELL
CASANOVA
CHROMING ROSE
CORACKO
CROSSROADS
DARXON
DOMAIN
DORO
EZ LIVIN'
GAMMA RAY
GREAT BIG KISSES
HEADHUNTER
HEAVENS GATE
HELLOWEEN
HOLLY MOSSES
JOAL
KREATOR
LETTER X
LUDE & DIE ASTROS
MANNI C. MICHAEL
MATHIAS DIETH
MEKONG DELTA
OONA
PINK CREAM 69
PYRACANDA
RAGE
ROKO
ROLAND GRASPOW & A MEMBER OF THE 7TH KEY
SARGANT FURY
SHANGHAI GUTS
SUPERSTITION
THE DUNE
THUNDERHEAD
VELVET VIPER
VICTORY WEIRD KONG
ZAR
Heathers (1989)
唉,為什麼那麼多的經典戲我完全聽也未聽過的呢?尤其是當我得知此片是出名寫黑色幽默片大師Michael Lehmann執導的早年作品時,更加第一時間去HMV買下回家欣賞!不過,此片雖然在20年後的今天被捧為cult classic,但當年上畫的成績卻是不如理想,甚至差點要賠本收場;可幸的是,當時年僅17歲的雲露娜維達(Winona Ryder)憑此片在獨立精神獎中贏得最佳女主角獎項,而此片雖然票房失利,但在影視店的VHS及LD (Laser Disc)的租借率卻是連續數年no.1,可算是為此80年代的一套不見經傳的佳作爭回不少面子.
相比起其他同類以青少年(或高中)為題材的片種,Michael Lehmann在拍攝Heathers的時候明顯地收起一般傳統荷里活young teen film的老土劇情:原本弱小的男主角不斷被同班(或同校)的惡霸欺凌排擠,繼而在不斷自強的過程中發奮變強,最後擊敗強敵而抱得美人歸(或其他同類結局)的家庭式大結局,因為同樣的劇情在荷里活實在是太多太濫,不是新瓶舊酒(換男女演員)就是將劇情更改一下又推出市面,這種格式在80's初的時候當然很熱門,但漸漸的社會問題日漸嚴重,青少年的生活質素提高令他們的思維已經不再僅僅重於如何填飽肚子,而是有更多的空間去思考更多的日常生活問題,e.g.如社交圈子等,千篇一律的勵志的老土劇情基本上已經跟不上現實世界的實際需要:到底這一批成長於80年代的小伙子是如何計算應對每天千變萬化的事情?在成年人眼中,他們永遠只是一群入世未深的小黃毛,也永遠不知他們心中所想;而在青少年他們眼中,成年人就如同一班思想守舊的痴呆沒分別,永遠跟不上甚至否定他們的新思維新想法...Michael Lehmann就是想要以一個從探討角度出發,透過片中一群年青一代不同形式的遭遇去尋找自己想要的答案,去啟發觀眾更加了解身為青少年的煩惱及不安.
而在Heathers中,Michael Lehmann就將許多正值青春期的少年少女夢寐以求,但在現實世界中卻不敢做的事情全部在此片中發放出來,女主角Veronica(雲露娜維達)雖然跟呼風喚雨的Heathers三女是同一夥伴,但事實上卻是對她們的橫行霸道深表不滿,而且也敢怒不敢言,只能透過日記發洩(她的"Dear diary...My teen angst bullshit has a body count"已經成了經典金句!),及後她跟處事作風狠辣的Jason Dean(簡稱JD,基斯頓史奈達)相愛,一邊拍拖一邊將學校的惡霸及JD他認為不知所謂的低級學生送入地獄,再以自殺形式蒙混過關...當初Veronica覺得自己並無做錯,但之後JD越做越過份,甚至想連整個校園都想炸掉,Veronica終於明白自己做錯了,於是決心要阻止JD近瘋狂的行為...
Heathers此片帶出了許多當時美國高中的真實問題,也給了不少答案,前衛性甚重的Heathers在當時確立了另一條High School Drama路線及證明高中劇種並非只有單一模式(故事鋪排也質當時80年代的格式大有不同),尖銳,坦白,大膽...Heathers成了日後此類影片發展的主要基礎(如03年的"Thirteen"及04年,先前說過的"Speak"),只是當時一般的媒體及觀眾都未能接受.
不過,看畢此片令我覺得遺憾的是女主角雲露娜維達.自從01年高買案之後,人氣已經大不如前,而步入中年的她亦鮮有佳作,即將上畫的星空奇遇記也只不過是做些二,三流的角色,跟她在90年代的"幻海奇緣"(Edward Scissorhands),"純真年代"(The Age Of Innocence),"小婦人"(Little Women)及"紐約深秋"(Autumn in New York)全盛期相比,實在是......唉.看罷當年年輕的雲露娜維達,她的氣質,令我想起現在的姬拉麗莉(Kilra Knightly)-----成熟的美貌中有一種動人的性感,文靜中又帶點反叛的獨特個性,怪不得Johnny Depp會愛到連他手臂上也刻上她的名字,而不是他關係最長的Kate Moss了.以她純樸而動人的外表,加上出色的演技,我想如果不是因為她的一時壓力發洩而成的錯誤,她現在已經是荷里活的一姐了,還會好像今天要四出撲水....?
The Rainmaker (1995)
一本對我來說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亦是John Grisham小說生涯中最高峰(我自己覺得)之作.無論看過了多少John Grisham的作品,包括以前早期91年的The Firm(電影譯"糖衣陷阱"),94年的The Chamber(中譯"毒氣室");又或是近至現在03年的Bleachers,07年初次另類嘗試的Playing for Pizza及最近的一套頗具爭議的新作The Associate,其筆觸及創作的sense,均沒有了The Rainmaker 入面般可以將嚴肅與輕鬆內容收放自如並適當地,有層次及秩序的呈現在讀者眼前,加上John Grisham的手法是盡量避免使用倒序的方式來描寫令讀者不會對故事或人物造成一種先入為主的感覺,是我最欣賞他的一點.
但我更加欣賞John Grisham的,是他的作品風格:非常強調公平公正及鋤強扶弱之精神,亦強調人犯錯後必然會受到應得的懲罰.而他許多作品中的主角,大都是出身卑微,但敢於跟不公的社會規則對抗,透過不斷的自強與不知所謂的上流社會勢力週旋.這一點,倒是跟他的律師出身背景大有關係,在他當律師的時候,就眼見不少同行及上流人士為了一已私利,欺壓窮人所造成的冤案,他一時憤慨,決定辭掉律師這行,轉去執筆,透過作品諷刺法律面前,原來不是人人公平等種種不公的荒謬現象.
而The Rainmaker入面的主角貝勒(Rudy Baylor)的生活寫照,看得我很有感觸:一直自食其力取得大學學位,但可惜際遇上極度不如意,第一次是公司被有名的大律師行收購而掉了飯碗,第2次更加被不懷好意的公司利用他來取得他與唐尼與荳德的案件,加上不幸地被賊人在家中洗劫一空,以致他要宣佈破產.失業,失戀,失意的他,幾乎每天都在找大大小小的律師行上門乞求一職,但美國的律師數目已經飽和至極,根本就不會有任何漏網之魚給他,而沒有收入的貝勒差不多就要淪落街頭...
但最壞的日子,始終不會待上一世.其後貝勒透過在大學時酒吧兼職的老闆普林斯的介紹下輾轉進入他的老死,同樣是身為律師的布魯圖的公司工作,雖然人工少得可憐,而且還要去做一般街頭律師要做的事情----跑案件,但他在入面慢慢的學懂了律師的事務及必要技巧,之後用自己僅有的積蓄與拍擋狄克自立門戶,與美國最大的保險公司宏利及美國數一數二的律師事務所天畢抗衡,為唐尼的枉死討回公道.
而我,當初,就跟貝勒一樣沒有分別,而情況雖未致於要破產這般潦倒,但也著實相去無幾了.但貝勒的故事,在我當時仍在每日望天打掛,日日都在不停求職,找工作,但一直都沒有任何回音的絕望下,除了是一種身同感受的體會之外,更加是一支打氣的強心針---逆境自強,生生不息.看似沒有退路,但是不是還有第2條路你未曾知道?尤其是在此不景氣的情況下,與其每天自怨自艾等死,倒不如放膽一試還來得乾淨俐落.雖然結果,有機會是2種方法都會以失敗告終,但未試未做,就已經叫定投降,那麼一輩子就不用出來做事了.
The Rainmaker永遠都會是我心中最好的一本小說,也是自己軟弱,無助的時候,一本在你旁邊扶持你起身振作的精神食糧.
89年,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極為關鍵的年份,民運雖然最後不能如彼岸的德國統一,也不能像東歐衛星國逐一脫離蘇聯獨立般成功改變中國現有模式,但或多或少,89民運衝擊了中國人的舊有思想,也衝擊了中國政府的政策方向(雖然,微乎其微),令大陸加快開發經濟,改善人民生活...雖然,貧窮的地方依然多,但相比起10年前的中國,已經是有長足的進步.
而當時仍然是英國殖民地的香港,市民的反應,確實是比現在有人情味得多了.猶記得當年內地無論發生任何事,89的六四,91年的華東水災....香港人立刻一呼百應,捐款,遊行,義賣.....到底是何時,"港人"會由一個奮發向上代名詞,變成現在人人都憎厭的"港燦"?這是因為大家的生活越來越好,還是因為在香港個個都要為五斗米折腰,習慣了忍耐,早就沒有了抗爭的本能?
而youtube,則如我所料般,一早將有關當年無線及亞視的相關新聞,差不多完全刪去,包括早在89年5月時中國各地大城市的學生每天上街的情況,5月尾北大,清華大學發表的言論---"李鵬不下台,我們天天來",6月3日軍隊入城鎮壓.....看來,Naomi Klein及Noam Chomsky說的"媒體操控",是真的變成了事實,一些出了名的公眾平台再不能保持獨立,刪去了不少敏感的video,使現在未經歷當時情況的新一代,無從得知事實的真相,只能任意被媒體搬弄是非.
要是這樣,下一代的社會會變成如何模樣,真的不敢想像.
Gorgeous shot. She TOTALLY ripped my heart since I first time seen the film Crossroads and The Lost Boys. Although she is 43 (almost 44, she born in 65) now but still enchanting. =)
註:ロック = Rock
メタリカ = Metallica
ダークネーズ = Darkness
メィデン = Maiden
小學時打太空3,已經知道在最後大佬所在地水晶塔內3~7F中,有著最強Onion裝備的3色龍(紅龍,黃龍,綠龍)之存在;不過,可以遇上之機率,是大概1/64,即是大概在64場戰鬥中才會可能有一場會遇上3色龍,而牠們會跌下Onion裝備只有1/8,所以有數得計,可以獲得裝備的機率,真是微乎其微....但今天透過偉大的模擬器,終於完成小弟心願---- 遇上3色龍中有最多Onion裝備的紅龍!!! OMG....在同一地點打左2個幾鐘,都真係幾難頂....(其實有方法可以令機會率提高,但用完個form,都要哂2個鐘,仲要係靠模擬器load入load出功能先2個鐘,換在係以前真係係紅白機打真係會打到嘔泡....上網睇有D人講話佢以前不停打左成年先拎到!!!!)
黃龍,一樣極難遇上!!
綠龍,出現率最高,但同黃龍一樣,我都仲未遇過....
......不過,我會好快撞埋其餘2條!!!!
不知不覺,家駒自93年6月30日不幸逝世之後,至今仲有2個月,就正式16th anniversary.
16年,話長唔長,話短唔短,當年家駒死訊傳到香港,我仲係細個,冇咩感覺,睇見電視只識"哦,哦....",反正其他既成員仲係度嘛.但15年後既今日再睇返,除左不勝唏噓,感動,無奈之外,都唔知仲有D咩可以用文字表達出我地香港失去左一位可以教曉香港人對音樂既正確態度,要尊重音樂創作,要識包容.....etc etc既傳奇.
悉逢今日得知大哥果邊份工終於confirm返工,人生終於有重大轉變,所以我今朝特地趁自己仍然得閒果陣,除左重溫哂Beyond係家駒時期所有作品之外,更加不停上網search當年Beyond四子既rare片段,包括演出,訪問等.
今次要share俾各位既,係90年Beyond係90年上一個無線節目時翻玩Sam Hui既"半斤八兩",此片係一位台灣既die hard fans係錄影帶crop出黎post上網,而且,仲要係post係yahoo!既video beta果度...無他,因為而家youtube都真係鳩到無倫,幾乎一乃到有copyright既片都會即刻del,所以好多經典,都唔會再係youtube搵到.除左睇戲,我基本上已經放棄youtube.
而更加鳩既,應該係呢D咁多classic既片段,係出自於台灣人,而非香港本土----樂隊既出身地.
廢話唔多講,一齊重溫當年既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