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者ブログ
Girls in Wonderland

Indica - Valoissa (2008)


Vanilla Ninja - Blue Tattoo (2005)


Two Of A Kind - ST (2007)


Inja - Erased (2007)


Linda Bengtzing - Vild & Galen (2008)


Agnes - When The Night Falls (2006)


Gåte - Iselilja (2004)


Kari Rueslatten - Other Peoples Stories (2005)


Cara Dillon - Hill Of The Thieves (2008)


Anneke - Pure Air (2009)


Hydrogyn - Bombshell (2006)


Codigo Eterno - ST (2008)


Meldrum - Blowin' Up The Machine (2007)


Aloha From Hell - No More Days To Waste (2009)


Liv Kristine - Enter My Religion (2006)


Ranetki - ST (2006)


LaFee - Ring Frei (2009)


Triinu - Now And Forever (2008)


Seo Moon Tak - Now Here (2003)


Crucified Barbara - Til Death Do Us Party (2009)


Hysterica - Metal War (2009)


Gallhammer - Ill Innocence (2008)


Lisa Miskovsky - ST (2001)


Hanging Doll - Reason & Madness (2009)


Kingfisher Sky - Hallway of Dreams (2007)


Nina & Kim - ST (2001)


陰陽座 - 鳳翼麟瞳 (2003)

Profile
HN:
Randy Liong
年齢:
41
性別:
男性
誕生日:
1982/09/28
職業:
Drummer
趣味:
80 is Life
Calendar
04 2024/05 06
S M T W T F S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Now Playing
林海峰 - Yes, I do! (2009)


My Fav Books

1.Naomi Klein - The Shock Doctrine: The Rise of Disaster Capitalism (2007)


2.Fareed Zakaria - The Post American World (2008)


3. Andrew Hoberek - The Twilight of the Middle Class: Post-World War II American Fiction and White-Collar Work (2005)


4.Paul Krugman - The Return of Depression Economics and the Crisis of 2008 (2008)


5.Thomas L. Friedman - Hot, Flat, and Crowded: Why We Need a Green Revolution, and How It Can Renew America (2008)


6.Noam Chomsky - Media Control: The Spectacular Achievements of Propaganda (2003)


7.Stephen King - Hearts In Atlantis (1999)


8.Frederick Taylor- The Berlin Wall: A World Divided,1961-1989 (2007)


9.Donald S. Passman - All You Need To Know About the Music Business (2006)


10.David Kusek - The Future of Music: Manifesto for the Digital Music Revolution (2008)
New Comment
[11/05 J翼兒]
[08/25 Randy]
[08/14 メガネy太郎]
[08/01 お知らせ]
[06/29 アフロ++]
Search Blog
P R
90's vision will revisit so soon.
ADMIN | ENTRY
 
×

[PR]上記の広告は3ヶ月以上新規記事投稿のないブログに表示されています。新しい記事を書く事で広告が消えます。

Blindness (2008)

今天下午有空檔看了這個.
 
早前已知悉這套極有意思的drama片將會在電影中心上映,奈何又是跟Rachel Getting Married一樣,又是等了又等,最終此套片全港只得4間戲院(還是5間?)上畫,Boardway更加只得奧海城一間上......香港,都真係冇得救. (合掌)

故事一切由一位日本人(伊勢谷友介)在駕車時忽然變盲開始,原以為他只是短暫失明,怎知道此病一傳十,十傳百,連他身邊的太太(木村佳乃),偷他汽車的賊(Don McKellar),甚至是治療他的醫生(Mark Ruffalo)等等也逐一失明,不過,唯獨是他的妻子(Julianne Moore)並沒有受到感染而失去視力...
而很奇怪的,就是他們失明後的共同點並非視力全黑,而是變成白模糊一片.
及後這批人被政府強制隔離,而且隨著感染者越來越多,資源分配亦變得越來越緊絀,人性亦變得越來越醜惡,甚至在食物嚴重短缺的情況下,人們更加提出各宿舍用女人交換食物的地步......道德尊嚴,在此刻亦變得一文不值.
隨著全國人民都變成了盲人,隔離所的守衛亦相繼撤出,他們逃出了這個煉獄,但出到來的世界卻已經變成廢墟----尤如重回原始世界般以暴亦暴...

最後,初初第一個失明的日本人奇跡地恢復了視力,正當眾人都憧憬他們也很快會復原之際,當初為他們排除萬難,帶領他們走出深淵的Julianne Moore卻在此時變成失明.......

原本要說感想,但我在網上找到了文章是寫這個"Blindness",跟我想說的差不多一樣,但當然比我寫的還要更加深入及獨到,所以還是share這篇較好的吧!(內容只是一個是舞台劇跟影片的分別罷了.)

原文: (取自
http://www.iatc.com.hk/onlinearticle/articled403.html)

《盲流感》肯定是一場隱喻。然而隨著它從一部薩拉馬戈(Jose Saramago)的桂冠名著,改編成一齣由中國國家級編導組合共同泡製,卻由香港話劇團製作的香港演出後,當中所隱喻的,顯然已跟著文本的翻譯旅行而變異、深化或淡化。

對於薩拉馬戈的原著,我們通常的解讀是:將具傳染性的盲目病理解為人類理性的集體喪失,正如作者也如是說:「盲目並非真的盲目,這是對理性的盲目。我們都是理性的人,但是沒有理性的行為。」好個諾貝爾獎評審觀點!那就是:一種對全體人類的永恆關懷。

之不過,《盲流感》的改編演出,先天上就注定了不能只停留在這種高層次的論調裡,而必須落回香港的具體文化情境中,我們方能對箇中隱喻有更精準的考察。舞台劇版故事細節和結局跟小說版稍有差異,但故事框架則大致相同。劇中場景設定成一個典型的城市,而城市中的人,即故事中的角色,同樣是一些在城市中的典型人物:醫生、妻子、小偷、警察、妓女、軍人……雖然從佈景設計和人物造型上,我們似乎看到一點中國現代城市的特徵,但這顯然只是反映了導演的美學喜好,劇中的基調依然保留原著中的宇宙性關懷。

故事從一個「偶然」展開:一個正在開車的人在繁忙的路口前突然失明,由此盲目病便開始漫延。在開場之初,觀眾很快便從佈景、人物造型、以及人們熙攘得如行軍步操一般的動作調度中,看見了一個特徵模糊的城市形象。現代性濫觴令我們深信理性能主宰一切,而這個特徵模糊的城市正正是典型的「理性實驗場」,用以驗證一切可能的變化都應該盡在理性計算之內。這個開場調度的巧妙之處,就是在於以三描兩筆就能勾勒出「理性實驗場」的城市本質,然後透過第一個失明者的慘叫聲,把工具理性中所蘊含的「偶然性」爆發出來。

這種「偶然性」意味著什麼呢?如果城市象徵了工具理性的極致,那麼這丁點的「偶然性」正好是工具理性的漏洞,證明了工具理性的失效。從故事的往後發展中我們可以看到,這「偶然性」並不在工具理性的計算之內,眼科醫生有能力治好任何突如其來的普遍眼疾,卻對「白色眼疾」束手無策,甚至連自己也盲了;政治和國家的任務本來是保護人民,但現在卻成為禁閉和屠殺人民的劊子手,象徵國家的警察和軍人也淪為被遺棄和屠殺的對象。這就是現代性的徹底失效、工具理性的徹底覆亡,當我們迷信理性能解決一切問題,這種「偶然性」的蝴蝶效應卻告訴你,現代的工具理性本來就是千瘡百孔。而這也就是全劇上半場的隱喻。

下半場的隱喻,其實並不是上半場的延伸,而是導入了另一個主題:人性的高度扭曲。下半場一開始,本來衣著仍然光鮮的失明群眾全都改穿了襤褸的衣布,這不僅是配合情節發展的技術性設計,更暗示了下半場的環境雖是上半場的延伸,卻已高速進入了一個蠻荒世界。在這個世界裡,理性是否失效已無關痛癢,剩下的就只有關於人性與生存的問題:當生存環境日益惡劣,人的尊嚴和日漸敗壞,搶掠、強暴、屠殺、復仇、弱肉強食無日無之,盲目與否已經沒有意義,因為「看得見」已退化成一種生存的優勢,跟理性毫無關係。因此當唯一沒有失明的醫生妻子最終被獸性打倒,她反而成為了最利害的殺人者。可以說,整個下半場並沒有鮮明的戲劇性轉折,我們幾乎從一開始已經預知了人性的集體墮落,這既是一種戲劇手法,也是一種後現代式的悲觀想像。
 
正因如此,劫後重生的結局才最堪我們細味。劇中角色說:「城市跟從前一模一種,但我們已經不同了」。有所不同的,並不是人的生存狀態或是對理性和人性的各種理解,而是人從此背負著永遠無法解脫的「罪」。德國哲人阿多諾曾說:「奧斯維辛之後,寫詩是野蠻的」,每一個民族,或每一個人,在經歷過這種極端扭曲人性的日子後,身上自然會多了一道「罪」的烙印,永遠無法擺脫。從歷史觀點來看,一個奧斯維辛裡納粹德軍,或是一個毛主席神像下的紅衛兵,他們的罪行可能根本微不足道,但他們再也無法清清白白地生活下去。對於一整代的德國人,和一整代的中國人來說,「罪」的陰霾始終如冤魂不散。

只是,當德國新生代已開始努力走出「罪的文化」,八十後的中國青年沒有再記起過十年浩劫,在香港的當下,我們依舊重提這種「罪性」,到底有什麼意義?在我們的歷史記憶裡,向來都欠缺了這一種「罪性」,我們依舊會同情文革的死難者,仍然會譴責集中營的暴行,但我們卻從來沒有任何贖罪的心態。《盲流感》對「罪性」的隱喻,始終與我們無關,相較之下,我們或者會對疫症的情節更加印象深刻,畢竟我們是切切實實的一同經歷過。

《盲流感》之於香港,其實只是一場「罪」的表演,而對於我們自身的「罪」的反省,意義實在不大。但如果我們一味過份頌揚這種「罪」的表演的深刻性,那是否只意味著,我們只懂站在道德高地,俯視他人的痛苦,而無視自身的「罪性」? 當然,這未必是表演者的罪過,而可能僅是藝術與文化情景之間的深層落差。
PR

Milk (2008)

辛潘近幾年可說是越戰越勇,繼03年的"Mystic River"(港譯:懸河殺機)初嘗奧斯卡影帝滋味後,6年後的今天,再一次憑"Milk"飾演美國史上第一位公開自己為同性戀議員Harvey Milk的生平(真人真事)再奪奧斯卡影帝寶座.

老實說,自己第一次看他83年的出世作"Bad Boys"就已經很欣賞他片中那種無修飾,意無反顧的反叛,全無造作....或許,這就是他天生的懷孩子特質吧?

之前一直都沒有時間看,而另一半亦對homosexual的片沒有興趣(但她對lesbian就非常大興趣...),唯有趁著星期日一大清早飲茶完畢後立即撲去觀賞.(印象所及好像是在觀塘APM)

"Milk"是以倒叙的故事形式去描述Harvey Milk的生平,從一開始用回78年他在辦公室被槍殺的一幕提起,再從他如何在Castro Street起家,替同性戀爭取權益,一步一步的逐漸嶄露頭角;經歷了4次失敗,第5次終於成功當選,其後更當選加州區選員,全力集中為同性戀爭取更多利益,但可惜跟同區的另一議員Dan White有不少爭議,最後更導致關係惡化,Dan White不幸被市長辭退,深懷怨恨的他當日即帶了一支手槍進入辦公室射殺Milk及市長,結束了這位傳奇人物的一生.Milk死時只有48歲......

好戲一套,拍得有條有理,一氣呵成,尤其是辛潘(及其他演男同志的演員)要"互咀"已經夠考驗一位演員的火喉及忍耐力,辛潘是老波骨就不用說,連其他配角都演得那麼出色實在難得;但可惜的是生長在香港的我對此並無太大的感覺,可能是在不同環境及文化下長大吧?要不然,我想我看後也會被他的勇敢感動的.

姑勿論如何,一位影帝出爐的成名作,絕無理由那麼快便落畫的.

百老匯真的要好好檢討一下進片政策.

Rachel Getting Married (2008)

今天終於看過了Anne Hathaway首度問鼎奧斯卡之作,我自己亦非常期待的"Rachel Getting Married"(港譯"愛與痛的嫁期").

說到故事內容,其實是簡單不過,不過我還是要再補充一下,因為戲中有些重要的情節,沒有在boardway講述,包括Wikipedia(撇開部份講電影的blog),是以在這再略為說明.

主角Kym(Anne Hathaway)是一位沉淪毒海的道友,令她經常都處於一種神智模糊而且極度興奮的狀態,亦因為這樣導致在一次意外中失去了她年幼的弟弟...經過了多年的治療及分隔,原本大家都相安無事,但有一天她的姐姐Rachel(Rosemarie DeWitt)終於出嫁,其父親Paul(Bill Irwin)希望Kym能夠暫時回家一聚及參加Rachel的婚禮,但沒料到Kym的回家,卻是引起了一浪又一浪的家庭風波:先是Kym自己回到家中後處處受監管,又覺得自己備受冷落而與姐姐(及其好友Emma)針鋒相對,及後又因為被姐姐認為她在慶祝會上言語出位是跟她爭風頭而不和,之後在Salon中又被揭發在戒毒期間訛稱吸毒是因為自己跟姐姐被叔父強暴而造成的,令她的姐姐更加憎恨她,認為她死性不改,也令Kym一時無地置容......雖然到最後婚禮也順利完成,Kym最後也回去繼續療治,看上去好像家人暫時接受了她,但其實她與家人的關係,卻是一步也沒有拉近過.

Story Line大致上都非常簡單,沒有什麼複雜的情節可言,不過今次導演Jonathan Demme的劇情編排,卻是十分的精妙,在此片中開頭除了沒有明確說明Anne是否戒毒完畢返回家中之外,Anne為何回家會引起軒然大波的原因又巧妙地在故事中段才在Anne一次rehabilitation的gathering中透露出來,成功的將這一套原本會很容易令人(尤其是比較不喜此類片種的香港人)"見周公"的倫理劇加了一層神秘的煙幕,恍若好像事情的真相還未見底;而吸毒雖然不該,但還未至於十惡不赦的地步......最後,真相大白,Anne原來一直是因為害死了自己的弟弟,是真正的"兇手"而一直不能釋懷,其家人,尤其是對父親打擊最大,他一方面樂於見到Anne終於能夠回家一家團聚,但當他看到自己幼子的遺物(洗碟比賽時),又想起了失子之痛,一時不知如何表達.

而劇中兩姐妹的不和及爭執也演得絲絲入扣.Anne回到家中卻太過急於要為自己辯護,為自己開脫罪名,好讓自己心中好過一些,也希望她家人可以重新接納她,儘管她不抱有多大的希望;但可惜行動卻反而讓人感覺到她只不過是逃避責任,尤其是長女Rachel對此更是反感,認為Anne從小就已經受人愛戴,甚至是之後雙親離婚,在她戒毒期間父親亦是關心Anne多於她,她一方面是自卑感作祟,另一方面是她結婚,主角應該是她,父親亦應該將集中力回到她身上,唯恐妹妹回來會搶了她的主導地位...

但說到精彩之處,還是Anne在情緒極度低落還去找她分了居的第一任母親Abby那一幕,質問她為什麼明知她吸毒還要把弟弟交托給她照顧;這種不負責的言論激起了Abby潛伏已久的怒火,繼而向Anne追打,Anne還撃之後精神大受打擊,認為沒有人可以了解她,在開車時精神失常跌跌撞撞才開到車,最後還撞上大石才停下.....

另外,這套劇的拍攝手法也有別於一般電影.差不多整套片,尤其是在Anne為主的場景中都是以一種近似indie的自家拍攝機攝出來的手法拍攝(猶如一些arist的documentary),如阿皓所說的,導演是想以這種raw感來表達Anne當時的精神狀況是多麼的不穩定,也想表達Anne有一種被週圍的人孤立的一種無奈及失落,尤其是我剛才提及Anne在與母親"講手"後落荒而逃的那一幕更為明顯.

而我更覺得,Anne Hathaway在此片中演出真的非常,非常的出色,儘管當然還有不足之處,但我覺得她已經成功演繹了作為一個想要重入正軌的戒毒者(兼害死自己弟弟)不僅在和家人相處及融入社會有困難,面對自己不穩的情緒及心理壓力也顯得力不從心的一種無力感...
(不過,我始終還是覺得她美麗的外表限制了她的表情及演技...有些場面她可以表達得誇張一些)

但此片最令人心寒的地方,是最後我剛才說片尾才提到Anne原來並非戒毒完畢回家,而是在療養中暫時回家參加婚禮...既然如此,為什麼家人不認讓她回來這幾天呢?在最初看來的友善原來都是假裝的...就連Anne在事後撞車,家人都沒有主動去接Anne回家,其姐頂多只是說些客套的安慰說話,讓她做首席伴娘;到最後Anne終於要走的時候,Rachel居然好像有如放下心頭大石般鬆一口氣在"伸懶腰"......
人性,莫過如此.


此片十分推介予愛看The Crash(撞車)的朋友.你是喜歡看一些有批判性內容的drama movie,此劇一定會是你杯茶.

否則的話,這會是一套非常沉悶的片,就好像我當時看的時候身後的一位大叔睇到打鼻嚏.

Rachel Getting Married (2008)

百老匯講左成世搞到而家先上既一套我非常期待之倫理片之一,主角Anne Hathaway亦在此片有份角逐今年奧斯卡最佳女主角,雖然最後鎩羽而回,但我看得出Anne Hathaway是越演越出色,撇除上年那一套翻拍搞笑特務經典的Get Smarted不說,由前年的Becoming Jane到今年的Brides War都感受到Anne在演出上下了不少苦功;不過,26歲對於一個演員來說,還是很年青很幼嫩(OMG,不要想邪了),要走的路還是很長...

明天看完後,review會立刻post上黎.

p.s. 黎緊2010年有套Tim Burton既重頭大作Alice in Wonderland(其實即係Alice's Advertures in Wonderland,係呢度有少少改篇...),Anne Hathaway會飾演好心地既White Queen(白皇后),仲有Johnny Depp, Helena Bonham Carter等超級大牌壓陣...睇黎下年大把好戲在好頭.

Robert Redford: "And the tough thing about adulthood is that it starts before you even know it starts when you're already a dozen decisions into it. But what you need to know, boy, no lifeguard's watching anymore. You're on your own. You're your own man, and the decisions you make now are yours and yours alone from here until the end."

"作為成年人最困擾的地方,就是你一直不會發覺你自己是成年人,直至當你已做了不少人生決定的時侯.我現在只想告訴你,小伙子,不會再有任何救生圈在你的生活中...你就是你,你所做的一切決定都會追隨你一輩子直到永遠."

這是我在前年看"Lions For Lambs"(中譯"命運迷牆")時,Robert Redford對他的學生(也是對我)說的最感觸的一句說話.尤其是今天看完了"聖訴"(Doubt)之後,更加覺得有必要跟介紹我看的朋友分享.



p.s. 呢套片,非常推薦你去睇,阿皓.

 
<From Boardway Film>

課室風雲》赤裸地呈現自由主義下的教育體制弊端,以寫實尖銳的角度,挑戰觀眾對師生戰爭的想像空間。《課》片也獲得國際媒體一致好評,除了擇下61屆康城影展的金棕櫚獎,更將代表法國強勢問鼎第8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的殊榮。
又是一個新的學年,在一個龍蛇混集的地區,法文老師馬連滿懷抱負地設計新學期的課程,希望帶給學生豐富有趣的一年。課室中有來自非洲、中國的移民第二代、叛逆的PUNK男,桀敖不馴、老愛頂嘴的刻薄女學生……這樣的一個課室,簡直是一個現代法國的縮影。
不同的文化、種族、家庭,一個比一個叛逆難搞,師生間言語和心理的衝突不斷,這群初中生的言行舉止,令人瞠目結舌,每一次都足以掀起一陣腥風血雨。還有難纏的家長、立場迥異的同事,更有硬邦邦的教育制度,讓薪水微薄的老師們經常心灰意冷。
縱然如此,馬連仍堅持自己的教學態度,要在課室中帶動勤奮學習而又互相尊重的氣氛。他對學生的坦白及尊重往往在一些緊張關頭為學生帶來意想不到的結果。但他堅持的課堂倫理,卻隨著學生對他教學的方法提出挑戰而逐漸瓦解…..

另一套2月必睇戲!!!


 
<From Boardway film>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薩拉馬戈的同名小說改編,《無主之城》導演費茲度梅維里斯今次為觀眾帶來又一探討人性電影。電影以一場神秘盲眼瘟疫為主題,揭露無論好人壞人的自私、投機心和冷漠,以及相反的投入、愛和堅忍。
故事始一名男子開車回家途中被閃電擊中便立即盲掉。他的世界突然變得模模糊糊的。而奇怪地,一個又一個接觸過他的人,包括他的妻子、醫生、甚至一個好心送他回家的人都同樣盲掉了。這個怪病一下子傳了開去,引起城內一片恐慌。人們把這些「白盲症」的人隔離,把他們困在一間破爛的荒廢精神病院內。
但原來精神病院裏還有一個人不是盲的 – 那就是為了陪伴失明了的丈夫(麥克路化奴)的一個醫生太太(茱莉安摩亞飾)。在互相鼓勵和求生意志的驅使下,她帶領着七個同伴,一起經歷一場有愛有懼、有邪有美、有爭有疑的冒險旅程,逃出病院,尋找未知的一線希望。
從這場冒險,可以看出社會的脆弱有多可怕,但同時人性的光輝又有多耀眼。

Good film,我一直都係鐘意The Clash, Northern Country果一類充滿寓意既劇情片,毫無意外,我應該會睇,因為我自從"情迷巴塞隆拿"之後,都真係冇睇過戲(I mean,入戲院睇)......

09年,一定要睇返多D戲.
忍者ブログ[PR]
"Randy Liong" WROTE ALL ARTICLES.
PRODUCED BY SHINOBI.JP @ SAMURAI FACTORY INC.